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方案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方案

祁长静 2025-01-01 未命名 458 次浏览 0个评论

9、桃花源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对联导入

“五柳”陶渊明门前有五棵柳树,因以为号“五柳先生”,并写有传记《五柳先生传》。“桃源”即“桃花源”,就是本文所记。

二、再次明确本文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作品及背景。
  2. 识记本文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 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重点难点

  1. 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的写法,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 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新课学习

(一)整体感知

  1.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

  1. 理清文章结构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二)合作探究

发现桃花源

  1. 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1. 这是一片怎样的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进入桃花源

  1. 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说明了什么?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 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什么?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访问桃花源

  1. 桃花源中人见到这样一个不速之客,有何反应?

乃大惊

  1. 桃花源中人来此绝境的原因是什么?

避秦时乱

  1. 哪些语句说明了他们与世隔绝的久远?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1. 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1. 为什么村里人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希望别人来破坏桃花源和平幸福的生活。

  1.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两句表现了桃花源人什么样?

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融洽友好

离开桃花源

渔人“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说明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再寻桃花源

  1. 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

"处处志之",暗示渔人有返回之意,渔人违背了桃花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与后文不矛盾。

  1.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结尾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样写并不多余。结尾写刘子骥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探访桃花源没有成行,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三)主题探究

  1. 大家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东晋年间存在吗?
  2. 作者写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
  3. 主题归纳

(1)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纯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2)主题:

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含蓄的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3)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一理想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反对战争的愿望。但是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社会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拓展延伸 《桃花源诗》

(五)温故知新,课堂练习。

【保留原有图片】

[此处可插入《桃花源记》的思维导图或相关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

转载请注明来自湖南百里醇油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本文标题:《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方案》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5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