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产片到进口大片,他的名字犹如电影前的标题,每一部电影的开头都几乎能看到他的身影。这位被业内尊称为“三爷”的人,已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江湖中仍流传着他的传说。
北影时期的韩三平
铸就了属于他的光辉岁月
自1977年加入峨嵋电影厂起,韩三平便与电影行业结下不解之缘。那时他只是个照明工,但几年后,他决定去电影学院进修。1989年,还在电影学院学习的韩三平,突然被提拔为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副厂长。1994年,他又被调去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副厂长。
北影厂时期的韩三平,既要应对企业生存的挑战,又要拍摄电影。当时的中国电影业正值风雨飘摇:电视普及、网络技术刚刚兴起,美国大片疯狂涌入,观众更偏爱进口电影,国产电影则不被理解甚至受到唾弃,拍摄的电影十之七八都赔本。韩三平后来所持有的国企情怀和中国电影情怀,或许就与这段艰难岁月有着密切关联。
困境虽能毁灭人,也能锻炼人。韩三平凭借坚定的信念,在北影厂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峰。1996年,北影厂出品的《孔繁森》以3600万元的票房成绩成为国产片票房冠军,并在多个奖项上获奖。多年后,韩三平依然对那段辉煌时光记忆犹新:“许多人说我现在最辉煌,我说不对,我最辉煌的时刻是在1997年,10个政府奖我们拿了4个,最佳编剧、最佳导演全是我们的。那一年,我坐个吉普车去,后来装了十几个奖杯回来,那场面真是辉煌。1997年全国电影产量不到一百部,但北影厂就拍了25部。”
此外,冯小刚在电影事业陷入低谷时也曾得到韩三平的帮助,因此才有了后来的《甲方乙方》。可以说,韩三平一手开创了“贺岁片”这一类型片,将冯小刚推向了“贺岁片导演”的宝座。
韩三平在谈到冯小刚时曾说:“我为什么和冯小刚关系好?因为他是在电影最困难的时候来拍电影的…他让我很钦佩。我们和他第一个合作了《甲方乙方》,就成功了,这说明一个人做成一件事是要有追求、有情怀的。不是投机取巧,看到什么热门就拍什么,那样肯定不行。”
掌舵中影集团
成为举足轻重的中国电影“守门人”
虽然韩三平认为北影厂的日子才是自己的光辉岁月,但对于广大观众而言,真正奠定他在中国电影界地位的大制作,大都发生在他担任中影集团董事长之后。
1999年,中国电影集团成立,韩三平担任副总经理。2007年,他出任中影集团董事长,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守门人”。
之后,人们常常这样形容他:“他是中国电影圈明星级的制片人,直接参与影片超过400部,票房超过30亿。由他掌舵的中影集团,是一艘拥有14家全资子公司、34家控股或参股公司和1家直属事业单位的电影集团航母,其中就包括具有垄断进口大片特权的中国电影进出口公司以及唯一的国家级专业电影频道CCTV-6。”
庞大的中影集团拥有国企身份和垄断地位。韩三平对中影的规模和影响力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曾表示:“中影不是‘一枝独秀’,而是‘一枝独大’。”
钟情于主旋律电影
有他才有建国大业
韩三平对中国电影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曾说:“拍电影必须高举普世价值观,即主流意识形态,电影要留下,重要元素就是银幕形象。什么样的形象才能留下?英雄,美好的英雄。”
他认为最能展现主流价值观,塑造美好英雄的电影类型非主旋律片莫属。尽管人们常常对主旋律电影有所排斥和警惕,但韩三平却逆势而行。在峨眉电影制片厂时,他拍摄了《焦裕禄》。在北影厂,他拍摄了《孔繁森》、《横空出世》。掌舵中影后,他又推出了《张思德》、《云水谣》等一系列红色电影。韩三平对自己的坚持颇为得意:“从峨眉厂到现在,我可以骄傲地说,中国近15年来,《焦裕禄》、《横空出世》、《1919》、《孔繁森》、《赢家》、《云水谣》、《张思德》再到《建国大业》……说谦虚点60%是我一个公司做的。”
这样的坚持,最终让他等来了《建国大业》。
心怀情结与野心
他缔造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
除了主旋律电影,韩三平同样也在探索商业片模式。“集中华语或集中大陆、香港、台湾的优秀电影人,制作大型商业电影或大型艺术电影,向全世界销售发行,这是我们制片业的第一个努力方向,我们正在做这种努力。”2007年11月,站在北大百年讲堂,韩三平对台下的学生讲起了自己的“大片战略”,这也是他上任后最感兴趣的工作。
随后,韩三平推出了一系列高成本高回收的商业大片,包括《无极》、《投名状》、《赤壁》、《梅兰芳》等,并将票房分账模式引入中国,中国电影由此进入大片时代。韩三平说:“我其实只信一条,还是毛主席说的,用美国人的枪炮打击美国人。确实他们比我们先进,比我们强大,但它绝不能代替我们,这是我的立场。我们学习你,借鉴你,但我们绝不让你把我们取代了。你不能闭上眼睛不承认它,但是你也不能无所作为地让位给它,特别是像我当中影集团董事长,你说中影集团就发行好外国片就完了,那哪儿行!”
大片时代带来了惊人的高票房,却未能为中国电影赢得好口碑。对此,韩三平的态度显得意味深长。对于质疑,他用这两个问题来回应:究竟评论大片好坏的权威在什么地方?质疑它质量的权威到底怎么来论证?
中影集团成立的1999年,全国总票房仅为8.1亿。2013年,这个数字达到了218亿元。韩三平见证并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最为激动人心的这一段历程,无论如何,应该为中国电影的“三平时代”留下一笔。
敢于在新人身上押宝
商人的精明和义气在他身上完美融合
韩三平提拔的陆川曾说:“当初在电影学院,我的老师也是韩总,然后韩总把我带进北京电影制片厂。为了让新导演有戏拍,我记得他经常会出去募集资金,筹钱来做青年导演计划,每年给10到15个新导演拍戏的机会。他对我们没有别的要求,就是戏拍好。”
除了陆川,还有《疯狂的石头》、《无人区》的导演宁浩,以及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咱们结婚吧》的导演刘江,都是韩三平发掘的。韩三平曾告诉刘江:“我只和两种人合作,一种是功成名就的,一种是没拍过戏的,但我只给你一个机会,你要是拍砸了,就没戏了。”
至于为何敢于冒险提携新人,韩三平曾几次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第一,他们的电影观念适合青年观众;第二,他们劳动力比较便宜,简单来说就是片酬低、成本低。冯小刚第一部戏预算才400万,徐静蕾才1300万,宁浩第一部电影三百多万,第二部才1000万,我作为一个大企业领导人,赔了也不怕。”
尽管成就斐然
仍难逃“垄断”和“霸王”的争议
在整个内地,只有中影及其旗下华夏电影发行公司有引进分账大片的权力,这不仅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也意味着中影有决定进口大片上映档期的权利。对于大多数不足以和进口大片抗衡的国产片来说,档期至少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生死。
资深电影研究者魏君子曾采访过国内大部分电影公司的老板,韩三平也是其中之一。魏君子说:“采访前期的沟通十分漫长,但面对面后还是很随和,相比起其他民营公司的老板,韩三平在气质上还是有明显的国企范儿,有‘不怒自威’的感觉。”和韩三平当过同事也打过多年交道的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直言韩三平“有点强势”,“合约上更霸王一点”。
无论是赞誉还是批评
他都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我身上可能有一定的英雄崇拜情结。”韩三平曾这样说道。
他崇拜的英雄是毛泽东,他一共导演过三部与毛泽东有关的电影——《毛泽东的故事》、《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主演分别是古月、唐国强、刘烨,一个比一个年轻。他最大的心愿之一就是拍摄电影《毛泽东》,男主角是姜文。
他用“革命斗争”来形容自己掌舵中影集团的经历。“这跟革命斗争一样,既不能左倾机会主义,也不能右倾保守主义,所以我非常热爱毛泽东,我把我小时候学的很多毛泽东的理念、毛泽东的思想用到现在的经营管理之中,比如毛主席说的,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是取得革命战争胜利的法宝。”
如今,他的“革命斗争”已结束,再才华横溢、泰山北斗级的人物也有隐去的那一天。这个喜欢穿黑色中山装和圆口布鞋的男人,自诩有着让中国电影崛起的情怀和决心,一路披荆斩棘、咬牙奋斗,最终开创了自己的“三平时代”,其中的艰辛与喜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剩下的,也只能交由时间来解答。
转载请注明来自湖南百里醇油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本文标题:《韩三平,中国电影界的掌舵人,他的影响力你了解多少?》
发表评论